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随笔 | 南音访学随记

中颐 辛庄师范 2022-06-08


▲ 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

大雄宝殿上演奏南音的飞天乐伎



公元2018年10月28日晚,随黄明雨老师带队的辛庄师范师生共三十几人的队伍来到福建泉州,体验并学习南音。

此次学习,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郑国权老先生首先对南音的历史文化及南音文化的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

随后随着风雅斋乐社的老师们,展开了南音从谱子到乐器的学习体验中去。


▲ 泉州风雅弦管乐社

因为大部分有关南音的知识性梳理已经十分详细,并且在泉州南音网的网站上可以很容易获得,在这篇随记中,仅摘访学过程中引起我思考和感触的记录下来。(注:这是我的学习笔记,很多观点和想法未必成熟,请多指点和批评。)


南音原又称弦管,在台湾等地区称为南管,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南音的保存相对完好,学者们结合现代科技,已经将南音的历史、文化、曲谱、唱词做出相当程度的整理,并集结成册,连同传统曲谱配上录音及五线谱和简谱,一并上传到了泉州南音网中。每年有一些音乐学人会来到泉州学习南音,乐社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教师队伍和教学体系。


▲ 泉州风雅弦管乐社演奏南音

南音乐曲形式及曲目内容传承之古老,最早可追溯到汉唐,曲目传承之繁多,仅已整理完备的曲目就已有6000多首散曲(其中词谱完备出版的有2000首)。

其流传之广可及海外,乐师音乐素养之强、南音之艺术文化魅力之强令人惊叹。最令我震撼之处在于我所亲见的南音及南音演奏者的生活中许多风貌与历史所描述的情形惊人地相似。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南音演奏乐器包含:洞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响仔、嗳仔、小叫、木鱼、双铃等。这些乐器从乐器制作到演奏方法上大多保留着古制。



现在最常用的演奏乐器组合是拍板和琵琶、二弦、三弦和洞箫,剩下的乐器也是常用的。有个敲击乐器叫做四宝,看起来很简单只有四个竹片,但想演奏得好,需要学会用巧劲。

拍板相当于指挥,坐在中间,若有唱词会一边拍板一边唱,有的曲子无唱词,也需要拍板。拍板共五个板子,演奏者左手秉三片,右手执两片击奏。几乎每一个拍板上都刻着“发皆中节”,此四字应是传承古制。



琵琶是横抱的,几年前听说唐朝的琵琶是横抱,没想到南音的琵琶依然保留着横抱的旧制。乐社老师介绍,琵琶过去是马上乐器,初始弹奏时,琴头下垂,中期琴头上提45°左右,即为唐和现在泉州南音所用形制,后期发展为竖抱,这样左手被解放,演奏技术丰富起来。



我们常在晚上到文庙听乐社表演南音,文庙的舞台背景就是一幅南唐画(《韩熙载夜宴图》),舞台上的现代南音横抱琵琶的演奏与后面背景图上的横抱琵琶的演奏画像,如出一辙。

想起敦煌曲谱的琵琶谱是指法谱,因为是横抱琵琶,在当今几乎没人懂得横抱琵琶的规制和定弦,因此曲谱无法演奏和恢复。也许南音的横抱琵琶可以成为打通敦煌曲谱的一把钥匙。


▲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在泉州这一个星期,我先后尝试了三弦、琵琶、二弦三种乐器,这三种乐器的音域并不广,几乎和人声的音域范围接近,只是三弦演奏起来比琵琶低了一个八度。演奏技法上很朴拙,比如琵琶和三弦大部分左手的按弦部分只能用食指和无名指来演奏,而现在西方弦乐的乃至近现代的民族弦乐的都是用左手四根手指来演奏,所以可以演奏技术难度较高的和速度较快的曲子。

而二弦也不能如提琴演奏一样弓法随意变化,二弦有内外弦之分,内弦只能“拉”不能“推”(提琴称“拉”为“下弓”,称“推”为“上弓”),外弦若不按指(空弦)则只能“推”(上弓)不能“拉”(下弓)。二弦保留着奚琴的基本形制,与宋代的“嵇琴”形制上极为相近,与现代发展后的二胡有所不同。



诚如《礼记·乐记》中所述“乐之隆,非极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矣”,古之乐器不在技术如何繁复上做文章,而旨在用很朴拙的乐器和技法演奏出至真至诚的音乐。

因为自己不熟悉吹奏乐器的演奏方法,所以没有学习洞箫,但是南音中的洞箫是很值得关注的,洞箫又称为尺八,现在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所流传甚少,在日本却有比较广泛的流传,不过日本洞箫音乐已经很大程度融合了日本的民族特性,其音凄怆哀婉,早已不同于华夏民族的音乐气质了

而此南音洞箫的形制则继承了唐宋尺八的的精华,保留了唐代六空尺八的规制,仍在演奏大量的南音乐曲。


南音洞箫音色圆润柔和、优美,在“清奏”和“清唱”的演奏形式中演奏旋律声部,“清唱”时洞箫与演唱者相互呼应。

而二弦也是旋律声部,同洞箫一样,可以由演奏者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自由添加修饰性音。这一点与西安鼓乐的韵曲是相似的,南音与鼓乐都有韵唱谱子的传统,不过南音的尺八和二弦韵曲的灵活度较鼓乐的要大一点。

谱面上所记录的骨干音,则是由琵琶和三弦来完成的。南音琵琶的音色与现在北琵琶的音色十分不同,南音琵琶音色甜美、柔润、纯净,而北琵琶音色相比较要苍劲一些。三弦的演奏音高较琵琶低一个八度,南音界人认为南音三弦与南音琵琶互为阴阳的关系。

《宋史·乐书》中对汉代相和歌的描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在南音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弦与管的高低与曲直相应和,而坐在中间的执拍板者歌唱。乐器大多保留着汉唐及宋的形制,实不能不提出南音中包含着一部分汉唐音乐的可能。不过其中大部分曲风清婉,题材多为女子闺怨,从这个角度看更像宋及明清的风格。



南音的传承与文化


▲ 愚公班的部分同学在学习洞箫

南音是士大夫的音乐,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女子不可以唱南音,凡是私自传授给娼妓等下九流人的,就会被逐出南音馆阁。

南音人对南音的传承非常尊重,洞箫与二弦的韵奏并不会妨碍南音较完整地一代一代地相传。例如琵琶、三弦所演奏的骨干音连同演奏技法是严格传承的,与谱面一致。

在我与风雅斋乐社成员相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他们对师承的敬意,他们时常会举行南音聚会,一起演奏和切磋南音,他们甚至会就乐曲中的一个“气口”的不同讨论很久,但是争论过后又几乎都不会改变,仍然秉承自己老师所传授的来演奏。

南音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有所发展,一是曲目有所增加,二是随着八百年前梨园戏的兴起,梨园戏将南音一些曲目旋律配上戏文曲词,搬上戏台,梨园戏中的某些唱段又融进了南音的“曲库”中。

另外一个发展是乐器的变化,由于南音流传于南方,所以一些北方乐器无法在南方使用,例如笙的簧片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因而这样的一些乐器就会在流传过程中被淘汰了。


▲ 筚篥(bì lì)

乐社老师们还提到了筚篥(bì lì),也在南音的乐器中保留着,据乐社老师说声音很难听,因为没有改良。不过还未亲见,不知道是如何的一种难听,是否只是现代人无法欣赏的古朴?不过可能在南音中也并不常用了。同理,可以想到,其他的乐器制作也会受到地域和人文的影响有所不同于当年的北方。

除了室内常用的“清奏”、“清唱”这两种形式,还有“踩街”的室外演奏形式,这通常是用于节日庆典,这时候会用到“艾仔”(即唢呐),乐器会有所增加。

南音人祭祀乐神孟昶(chǎng),祭祀有春秋两季,其中秋祭的仪式中奏《梅花操》第一节、唱《金炉宝篆》和《四时景》第八节。也许这些用于祭祀音乐可归于雅或颂的门类。


▲ 南音乐神孟昶(chǎng)

南音的现在流传形式与西安鼓乐不同之处在于,南音会参与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娱乐以及婚丧嫁娶中。也许正是源于南音在百姓生活中的参与度高,与百姓生活更加紧密,才得以广泛流传和传承。

南音的演奏传统中,艺术水准之高妙也很令人惊讶。有几位老演奏家在听好多人一起演奏南音,也能分辨出来哪一个人二弦的内弦用错了弓,谁的音不准确。他讲到每一件乐器都有它自己演奏的规矩,在哪个位置弹的声音会好,用不同的弓法所出来的声音有多不同等等,南音的艺术是非常地精妙的。

老演奏家听觉方面的音乐灵敏度实是不亚于专业指挥家,其演奏艺术的标准和高度也绝不亚于西方音乐对音准和音色的精密的要求水准。

一天晚上,乐社老师们请来了前辈们和乐社的核心人员来聚会,像他们日常的雅集一样,演奏、喝茶、聊天、切磋。他们这样的雅集是很频繁的,闲时是每周几天甚至每天都会聚在一起练习、切磋。



这些老先生们每一个人,无论是高矮胖瘦,身上都具有非常儒雅的气质,然而在和他们交谈中发现,他们那一辈人大多是农民,平时白天做农活,晚上习乐,也没有过多么高的学历和文化、学术训练。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在演奏中的一颦一笑是如何带有这样的文化气质的?他们所讲的话,怎么会如此有智慧、有风骨的?

我想,这就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南音之雅、之文,世代传承于士人之中,即使在这一代农民的传人,仍然可以受音乐的熏陶感染完全变化一个人的气质。与乐社的先生相处感受到的,俨然是一派君子之风。

聚会的前两天,乐社带着我们一起去看了一场南音与交响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当下政治的主旋律,不过听到了这样的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形式还是有些激动。


▲ 南音与交响同台呈现《晋水向海流》

心想,在民间流传的古乐若要在这个时代与时代相融合,应该有这样音乐形式上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的尝试。当然,当晚的交响乐所用的和声及音乐风格是西方现代音乐风格,用这个音乐风格来演奏南音是不合适的,如果是一位懂得南音,尊重传统文化的作曲家,也许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我想起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其中采用了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则是依然保留了五声调式的明亮与大气,但他做出了应用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并用交响乐和歌剧的形式来改编,一段茉莉花,他用合唱演绎得圣洁美好、又可以用交响乐演绎出宏大或是悲壮的场面,很令人震撼。

乐社一位老前辈聊起这场南音与交响音乐会,说了这样一句话:


现在的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九牛不如一毛,还没有学会继承,就想着要创新了。


我听后一惊,觉得老先生这句话对我辈有志于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学人来说,这是很重要的提醒。当记在心中,好好想想在当下这个时代,到底应该如何做,才是在保护文化而不是糟蹋文化的。

这一晚雅集聚会的开始,是大家围坐在摆满茶水和茶点的桌上,喝茶聊天。兴起,遂其中几位坐到演奏席位演奏了起来,这一晚全部是清奏和清唱的表演:一秉拍板、一把琵琶、一把三弦、一把二弦、一根洞箫和一副好嗓子。



乐社的成员们轮换着演奏,一个人有时执拍板歌唱、有时演奏其中一件乐器、有时坐在茶座前做观众。几首演奏后,大家围坐在茶桌前,聊聊天,南音是主要话题。

天更晚了一些,在梨园剧院工作的几位年轻乐社成员下了晚班回来,又唱了一段梨园戏,有曲、有词、还有舞。

第二天,我读到了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此图分为赏乐、观舞、小憩、清欢、宴归五段场景。读过之后觉得其中很多场景与这晚的雅集聚会非常之神似。不过这毕竟是南唐有些衰颓时的士人雅集聚会作乐的场景,也有些政治因素,所以画上所描绘场景部分有些放逸。


▲《韩熙载夜宴图》

泉州南音拍板的演奏方法与这幅南唐画略有不同之处:这幅南唐画中演奏的板,在文章中称为牙板(可能不是南唐的名称),是执一板击奏,而南音则执两板击奏。在“清欢”这部分的画中,有吹箫有吹笛的,南音中也有笛,只不过在南管中称之为“品萧”,不过现在南音通常会在室外使用。

但是整个场景中悠闲自在的气氛、演奏者的优雅,以及其中的环节布置,却是与当晚的雅集如出一辙。日后应该留意是否有其他的相关古代图画。

 

南音的调式、节奏及曲谱


泉州南音的乐曲有演唱乐曲和演奏乐曲两部分,有“指”、“谱”、“曲”三大类,“指”就是音乐界通称的“套曲”,现存有50套。还有18套大谱,其中最著名的是《四事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

我们这些天学习了指谱《起手板》的最后四、五、六节,发现这个套曲的曲式非常规整,节与节之间会前后呼应,有一个主旋律,前后都有应和。



我在这几本南音的谱子中发现了很多曲牌名与西安鼓乐的曲牌名是一样的,比如《醉花阴》、《扑灯蛾》等,还有“滚”等曲式的字样也同样出现在鼓乐全书中。不知道南音与鼓乐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而这些曲牌名又是哪个时期的,是如何会同时出现在一个西北一个闽南的两个地区,而这些曲牌的曲子又是否相同或相似,都值得关注。

南音里面有一个曲子《一纸相思》,四个字唱了五分钟,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有人解释说是古人的生活节奏慢,所以曲子也慢。不过也有过去庄重的音乐是一字一音的说法。此处存下一疑。

听南音,发现有很多曲子都是由开始很慢,一节一节地渐快。这与《论语·八佾》中“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所描述的曲式应该是相似的,汉代的“相和歌”在发展过程过程中发展成了“大曲”的曲式,大曲曲式中有“解、豔、趋、乱”四个部分,而完备的“大曲”曲式分为“豔、解、趋”三部分,三部分由慢逐渐至快,与我们听到的曲式结构几乎完全一致。


▲ 大合奏《梅花操》

很多曲子,特别像《梅花操》有非常美妙的结尾:乐曲演奏速度达到最快、气氛最热烈而后结束。这样的结尾,我想,就是孔子所说“关雎之乱”的“乱”。真的是“洋洋乎,盈耳哉”!

泉州南音所用的曲谱是工乂(尺)谱,有四种调性: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管、倍思管。其中,五空管的调性看到音阶的排列很令人费解是C、D、E、G、A、B的排列,不是一个标准的五声调式。

不过因为前文提到,南音的表演形式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与汉代相和歌的形式相近,就在想,这里面会不会有相合三调的存在,如果有,那么南音中保留相和歌的可能就非常大了。这个五空管的调式会不会是相合三调的一种体现或者一种变形。或者后面这三种调式皆为五声调式,其中是不是含有相合三调,应该留意。

这关于调式,以上是我的思考,当我把对五空管的疑惑发给刘森老师之后,刘老的答复如下:

祝贺学习收获!

音律不是拼起来的,南音是把音域扩展了,一个半八度的演唱成为不重复的音律排列,不是双调,是八十四调中的音律扩展调,这是南音形成的宋代传承调式,比姜夔喜爱的调式更为宽广。且不要与已知的五、七声调式去套它,它有自己的音律调式音乐生活时代实践创意特色。

时代生活,语言追求,对音律美的渴望变化就形成了又一个特色,成为一时的潮流,在生活中的传统。

学弹一下南琶,吹一下尺八,吹一下簘,就可能会明白它的调式音律应用之妙,很流畅的南音声韵之美。词韵之美的心灵咏唱,在耳边流连忘返。还可学习一下南音乐曲《八骏马》等曲。

不可以五声调,七声调去套它的调式,我认为南琶受唐苏祗婆琵琶调式影响,突破了黄鐘大吕的传统,有一种突破新意的诗词情意之美,听多了就会上瘾啊。

去泉州学南音,向现代南音的音乐家们学习,南音的传承做的好。闽南话唱得多么美,八声之韵,美入心灵。

仅供参考。



关于南音的音阶与十二律的关系,已经有现成的整理了,不过我想到工尺谱是脱胎于半字谱,于是按照六、四、乙、尺、工的发音对应了一下南音工尺谱和集贤古乐的半字谱,发现有一小部分的音无法对应,不过可以对应出来一个五声音阶。不知道这个中间是不是各自都又有所衍变了。



▲ 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

大雄宝殿上演奏南音的飞天乐伎

另外,南音的节奏体系也已经非常完整了。与现代西方音乐四拍子、八拍子等相近,南音用撩拍来打拍子,慢板通常用七撩拍,而快板通常用叠拍,就没有“撩位”了。

这次来泉州,对唱词这一部分,学习得并不多,不过唱也有非常详尽的方法,唱出来字正腔圆,很是雅致。我大略翻看了一部明刊翻印的曲词集,乐社的老师给我讲了其中的一首词,是讲一位女子的情思的,写得很美,词中引用了《西厢记》的典故,我问老师,这首应该是元以后的了吧,老师则答,未必,在元朝以前也可能有《西厢记》,当时听得不是很明白,以后留意。

不过在读了一些词和听到了一些曲后,由衷感慨,如果现在有一部当代的“诗经”,恐怕这南音中很多词曲必会收录成为“十五国风”之一了。泉州的南音特别是用当地的闽南语唱出来,此间意趣美妙至极,直教人流连忘返,美在其中。

 

泉州文化


▲ 泉州古城俯瞰图

泉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中国古老的乐种得以这么好地传承?我们在泉州生活的这几日,所到之处,无论是饭馆还是民宅,几乎家家供奉着佛像或是神仙像。

听当地人说,泉州这里的宗教很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还有明教等等,很多家还保留着家庙的传统,还有祖先牌位。很多老百姓见到寺庙就去拜,甚至有的百姓用荤菜来供佛的。


▲ 泉州关帝庙

我们听到这里哈哈大笑,感佩中国人敬天地、敬先祖的传统在大城市已经不常见了,但远在南方的泉州百姓们却用这么真挚可爱的态度传承着这个传统。他们敬神、敬祖宗,还很包容,无论是哪里来的神,当地人都尊重,只要自己认为是好东西就会拿来敬神。

也许正是他们对神和祖先的尊敬,他们对传统的文化仍然保留着温情和敬意,这个地区有60%的百姓听南音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南音和梨园戏之外,还有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戏曲均在泉州流传。


▲ 泉州提线木偶戏

泉州人生活得慢,每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街上几乎是冷清的,只有几家早餐店在营业。每天早上用盖碗泡上几泡茶是很多老泉州人的习惯,一次晚上在文庙听曲时,我喝到了当地的铁观音,味道清甜而香醇,又很耐泡。


▲ 泉州老君岩老子像

每天中午泉州人的午休时间很长,乐社的老师们下午三点多才开始工作。泉州的夜晚很热闹,夜里十一点了,好多家店铺还在营业,不少南音人还在和曲吟唱。

这里的人们也很热情,见到外地人会很兴奋地介绍当地的景点与美食,乐社老师说,这是因为泉州人真的爱泉州,就会这样真挚地介绍自己的家乡。




我接触南音这一个星期的时间,反复地琢磨练习一个曲子的三个章节,却不会觉得疲劳、厌倦,反而越发地品出滋味,陶醉其中了。


南音之雅,并非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唱的是诗情与情思,情绪却不会泛滥。只是清雅的、有时带着淡淡的愁,却饱含的是生机与光明心境。这与我们现在所流行的所谓“古风”音乐是截然不同的。



南音,在我听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所听到的大部分曲目皆可以称为“思无邪”了。

继接触到了集贤乐社的西安鼓乐和泉州的南音之后,我知道,古代的音乐绝对不仅仅是留存于历史的印象,而是一直在部分人民的生活的血脉中流传着,是如此地鲜活。

应当予以重视,应与古代文献、古谱、乐器放在一个大的范围和历史背景中,以及在百姓日用和生活中仔细寻味、体会。




相关阅读:天真的事,长大也不遗失

                 王镇华 | 南音:大生命的音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访问"泉州南音网"





 


辛庄师范网络学院

开学啦!


▼辛庄师范网络学院二维码



相关链接:辛庄师范网络学院今天上线试运营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

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